“儲老師,我長大了想當一名老師,成為像你一樣的人。”新疆科普之行快結束時,一位五年級的女孩子拉著儲晨的袖子輕聲說道。儲晨摸了摸女孩的頭,鼓勵她說:“我們也曾是你們,你們會成為更好的我們。”
近日,西湖大學12位博士生遠赴萬里之外,開啟了一場新疆科普之行,儲晨就是其中一員。這個夏天,許多博士生走出實驗室,在實踐中進行不一樣的“探索”。本報自7月初啟動“2022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擂臺賽”以來,目前已收到省內20余所高校實踐團隊的投稿,不少博士生團隊也紛紛參與。
“把活動做得更長久”是他們共同的想法
《萬物的基礎——神奇的蛋白質》《胚胎的發(fā)育——“我從哪里來”》《聆聽身體的聲音》,高清天文望遠鏡、太陽系行星語音投影儀、無人機……西湖大學的博士生準備了豐富、專業(yè)且不失趣味的科普課程,助孩子們在快樂學習中開啟科學之門。
其實,這不是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團隊第一年開展科普支教。此前由西湖教育基金會組織的“科學之樹播種未來”公益項目,已在貴州、浙江等地的學校開展活動。而在今年7月,新一輪的三年計劃啟動,他們將走進15所鄉(xiāng)村中小學校,在更多孩子心里種下“科學的種子”。
活動擁有更長遠的延續(xù)性,這一特點在其他博士生團隊中也有體現(xiàn)。
今年是浙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子連續(xù)第三年走進金華市武義縣開展社會實踐。和大多博士生一樣,他們在本科期間就參加過支教、調研等實踐活動。“當時更像是夏令營,而現(xiàn)在會主動去思考一些問題。”博士黨員徐路談到了如今不一樣的收獲,“我們想通過一些新嘗試,讓鄉(xiāng)村振興這個話題被更多人關注。”在支教的同時,他們還策劃開展了走進鎮(zhèn)長直播間、武義秀美風光云游覽等多場活動,讓更多人了解武義、走進武義。
有助確定職業(yè)規(guī)劃和人生目標
在實踐過程中,博士生團隊還擁有更豐富的資源、更廣闊的平臺。
近日,108位浙江大學博士生分赴上虞25個部門、13家企業(yè)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為上虞企業(yè)、基層單位提供服務、破解難題。“未來一個月在上虞的實踐,將是我們成長中一段有意義、有價值的履歷。”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生蘇珊表示,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協(xié)作和合作技巧,有助于確定未來職業(yè)規(guī)劃和人生目標。
社會實踐不等同于“夏令營”,讀好“無字書”也要講秘訣。今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擂臺賽進程即將過半,我們歡迎奔赴一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前來參賽,講講發(fā)生的故事、談談自己的收獲、學學同齡人的秘訣。
參與方式
下載杭+新聞APP,在首頁搜索“2022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擂臺賽”,按要求上傳參賽作品并填寫相關信息;團隊相關負責人可掃描“2022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擂臺賽”微信群二維碼,入群了解比賽動態(tài)。(記者 王澤英)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(lián)系我們
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