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馬尼亞有哪些旅游景點?
議會宮
議會宮位于布加勒斯特市西南部的山坡上,原稱人民宮、共和宮,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尼古拉·齊奧塞斯庫統(tǒng)治期間興建,今為羅馬尼亞議會參,眾兩院,憲法法院和一些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。1984年動工,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,地面主體建筑高84米,地上有11層,地下室7層,據(jù)稱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五角大樓的第二大行政建筑。議會宮耗資巨大,1989年時已耗資20億美元。是齊奧塞斯庫晚年干的最不得人心的一項工程。1989年12月齊政權剛剛被推翻之時,曾有人提議將整棟大樓一炸了之,以便使齊利用這一宏偉建筑為自己“樹碑立傳”的美夢徹底破滅,但如今議會宮卻被視作羅馬尼亞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,被認為是這個國家二十世紀中最偉大的建筑。
佩列什王宮
位于布加勒斯特以北約130千米的南喀爾巴阡山中段的小城錫納亞,建筑風格為哥特式,始建于1873年,1883年完成首期工程,1914年全部竣工。它的外觀體現(xiàn)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,三個尖塔直插云霄。宮殿前面是一個大理石平臺,平臺上有水池和千姿百態(tài)的石雕。宮殿內(nèi)部富麗堂皇,陳設幽雅,大小廳如兵器廳、議事廳、辦公室、音樂廳、宴會廳、小劇場、臥室、起居室等共160間,展現(xiàn)了德、意、英、土等不同國家的風格。兵器廳藏有15~16世紀德國各種兵器以及印度、波斯、土耳其制造的軍械盔甲。
黑教堂
“黑教堂”是聞名全國的古建筑,為特蘭西瓦尼亞地區(qū)的最大天主教堂,建于14~15世紀,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筑風格。1689年被焚毀,石墻被煙熏黑。重建后,外墻仍呈黑色,“黑教堂”由此得名。教堂內(nèi)藏有一批古代東方壁毯和建于19世紀下半葉的大型管風琴,這架管風琴至今仍可使用。
多瑙河三角洲
多瑙河奔流直下,匯入黑海,形成了歐洲面積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洲。多瑙河三角洲位于羅馬尼亞東部,是羅著名旅游勝地,由多瑙河日日夜夜從上游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。這里風光絢麗、資源豐富,被譽為是歐洲最大的地質(zhì)、生物實驗室。三角洲河道縱橫,澤地成片,幾千條運河和水道構成了神秘的澤國,把坐落在它們中間的村莊、漁場、農(nóng)田聯(lián)結起來,猶如大自然中的一座水陸迷宮。兩岸叢林密布,高大的橡樹、白楊、柳樹和各種灌木林到處可見。
羅馬尼亞有什么飲食習慣?
羅馬尼亞人以面食為主食,兼吃米飯。他們煮飯時愛加少量的鹽、醋、植物油,用文火煮1小時左右,吃飯時將米飯放在盤子里,上面放上幾片西紅柿。馬鈴薯也是他們的主食之一,土豆燒牛肉是他們餐桌上的主角。他們的早餐和晚餐一般比較簡單,午餐是一天中的正餐,要求質(zhì)好量多。
羅馬尼亞人口味比較重,喜焦香、濃郁。其烹飪方法兼有法國、俄國、土耳其等國的烹調(diào)形式。羅馬尼亞人最講究實惠,喜歡吃酸牛奶、酸菜、牛、羊、豬肉和雞、鴨、香腸、元蔥、生大蒜、辣椒、西紅柿等。各種香腸是羅馬尼亞的特產(chǎn),咸鯡魚做的色拉也很受歡迎。黃油吃的較多,喜歡喝清湯。喜歡吃用奶油做的菜,所以熏制的蔬菜常用奶油燒成。他們很少吃魚、蝦等海味。
羅馬尼亞人喜歡用煎、炒、燜、烤的方法制作飯菜,如他們經(jīng)常吃的豬腦炒飯、火腿煎蛋、烤白鴨、煎雞餅、烤鴨配酸菜蘋果、煎牛排、煎豬排、豬肉菜卷、清湯雞蛋、番茄牛肉湯、雞雜湯等。他們在就餐時,餐桌上一定要有鹽、胡椒粉等調(diào)味品。還要用番茄色拉、黃瓜色拉等,最好還要有一盤生洋蔥。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(lián)系我們
中國焦點日報網(wǎng)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