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在线人成|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|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|精品福利日韩欧美综合天天网

    <strike id="msocu"><fieldset id="msocu"></fieldset></strike>
  • <th id="msocu"></th>
    <table id="msocu"></table>
  • <butt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button><opti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option>
  • <wbr id="msocu"></wbr>
  • <pre id="msocu"></pre>
    您當前的位置 :頭條 >
    環(huán)球熱門:高考生網上曬未打碼準考證,警方:存在電詐隱患
    2023-06-14 13:02:25   來源:澎湃新聞  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

    高考結束后,不少考生和家長逐漸從緊張的情緒中緩和過來,也有人放松了警惕。日前,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直接發(fā)布未打碼的考生準考證。準考證上,考生姓名、考生號、準考證號、報名單位等信息一覽無余。

    對網友上述行為,評論區(qū)有人提醒,不打碼的準考證容易被“有心之人”利用,“可能盜取孩子的信息,引發(fā)修改志愿等一系列的問題”。

    對此,6月12日,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九支隊探長明玥告訴澎湃新聞,輕易將準考證、個人身份證、考生號甚至密碼等個人信息發(fā)布到網上,容易泄露個人隱私,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,后續(xù)會增加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和隱患。


    (資料圖片)

    此前,為更好地保護高考考生個人信息安全,多部門曾發(fā)布提醒,高考考生應保管好個人信息,包括高考準考證、個人身份證、考生號及密碼、填報志愿紙質表、成績單或查詢頁面截圖、個人錄取通知書等不能發(fā)朋友圈。

    澎湃新聞注意到,考生高考信息被他人獲取造成不當后果的案例并不少見。

    據(jù)“河北公安網絡發(fā)言人”微博2021年7月10日發(fā)布的信息,當年7月6日,轄區(qū)高考考生周某及其家屬到阜城縣公安局城鎮(zhèn)派出所報案,稱發(fā)現(xiàn)高考志愿被人篡改。

    7月7日,辦案民警前往河北省教育考試院調取登錄日志,經過分析研究,確定吳某有重大嫌疑。7月8日中午,民警將吳某傳喚至轄區(qū)派出所。經訊問,吳某承認因為覺得周某平時影響了自己學習,所以想懲罰一下他,他們的登錄賬號和密碼都差不多,自己便背著家長偷改了周某報的第一志愿,將其第一志愿改為位于報考志愿里中下游的一所院校。

    對于非法竊取考生準考證等信息的行為,上海申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沈海東指出,考生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使用的,無論是收集方,還是后續(xù)個人信息的接收方、使用方,都違反了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的規(guī)定。根據(jù)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第六十六條的規(guī)定,違反者將被警告、沒收違法所得,嚴重的將處100萬以下的罰款。

   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丁金坤律師告訴澎湃新聞,準考證、考生號及密碼都是考生的個人信息,受到《民法典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保護。實踐中,考生要警惕這些個人信息可能被電信詐騙犯利用來實施精準詐騙,借口上學等各種理由來索錢。碰到這些可疑的電話或者短消息,不要輕信,要多方核實,及時報警。

    澎湃新聞記者 吳琪 實習生 王惠雯 唐巧稚

    (來源:澎湃新聞

    關鍵詞:


    [責任編輯:ruirui]





    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 

   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