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在线人成|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|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|精品福利日韩欧美综合天天网

    <strike id="msocu"><fieldset id="msocu"></fieldset></strike>
  • <th id="msocu"></th>
    <table id="msocu"></table>
  • <butt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button><opti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option>
  • <wbr id="msocu"></wbr>
  • <pre id="msocu"></pre>
    您當前的位置 :觀察 >
    感動!三兄妹苦尋24年資助人報恩
    2024-12-24 14:57:27   來源:工人日報  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(wǎng)易微博

    來源標題:感動!三兄妹苦尋24年資助人報恩

    三兄妹苦尋當年化名“希望”的資助人,一段念念不忘的恩情引發(fā)濟南、菏澤兩地愛心接力——

    尋找“希望”,一場跨越24年的相見

    “看到你們?nèi)缃裆钚腋?、事業(yè)有成,我由衷地感到高興、欣慰。”“希望”與李家姐妹倆緊緊相擁。這場跨越24年的相見,既是初見,也是重逢。

    12月15日上午,天空澄碧,空氣中透著涼意,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山北路2號,小妹李文娟、大姐李萍娟與“希望”見面了。

    “謝謝您,我們終于見到您了!”一見面,李文娟就緊緊握住了“希望”的手,她說,這個握手,遲到了24年。李萍娟拿出一大袋子山藥、花生,這是她背了一路、心心念念送給“希望”的家鄉(xiāng)土特產(chǎn)。因故沒能到場的二哥李國祥專門錄了一段視頻,囑托妹妹帶到現(xiàn)場,“如今能找到您,真的很開心、很激動。”屏幕那頭,他動情地說。

    “看到你們?nèi)缃裆钚腋?、事業(yè)有成,我由衷地感到高興、欣慰。”“希望”與李家姐妹倆緊緊相擁。這場跨越24年的相見,既是初見,也是重逢。

    “希望”是誰

    24年前,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(qū)何樓街道李家村的一戶村民家里,一對夫妻時常為了家中3個孩子的學費發(fā)愁。

    “要不然讓他們別上學了,家里實在供不起了。”丈夫李忠林對妻子說。李忠林患有慢性病,無法外出打工,全家生活只能靠妻子種地維持。在小女兒李文娟的記憶里,三兄妹多年都沒買過一件新衣服,“一般都是姐姐穿剩的給哥哥,哥哥穿剩的給我”。

    那時,李文娟讀小學,李萍娟和李國祥讀初中,“每次交學費,我們3個總是班上最晚交的。”李文娟告訴《工人日報》記者,“我們讀書特別爭氣,學習成績一直不錯。”

    一邊是3個孩子的前程,另一邊是難以負擔的開支,難題擺在了李忠林夫妻面前,孩子們面臨輟學的可能,天天折磨著他們的身心。艱難的時刻,“希望”出現(xiàn)了。“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心人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,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。”李文娟回憶說,當時,二哥李國祥收到了老師轉(zhuǎn)交給他的一個信封,拆開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里面是一張300元的匯款單,“這筆300元的‘巨款’讓我們?nèi)叶汲粤艘惑@。”山東省統(tǒng)計局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00年山東省農(nóng)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2659.20元,月均純收入221.6元。

    李文娟清楚記得,匯款單上的落款只有兩個字:“希望”。“希望”帶來了希望。3個孩子每人100元,已足夠覆蓋他們的學費和每月的日常開支。李文娟說,當時他們無比激動,“太好了,我們不用輟學了!”

    后來,“希望”依然不定期給三兄妹匯款,“有時每月一寄,有時隔一兩個月,每次匯款都是300元。”李文娟告訴記者,“希望”的捐款持續(xù)了兩三年,從2000年開始,到2002年七八月結(jié)束,累計下來已有四五千元。

    尋找“希望”

    “也許在今天看來,這并不算是一筆大錢,但當時正因為有了這筆資助,我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(yè)。”李文娟說,“希望”改變了他們的命運。

    后來,三兄妹一路成長,各自走上了工作崗位。如今,李萍娟在菏澤一所鄉(xiāng)村小學當英語老師;李國祥學的機電類專業(yè),現(xiàn)在是江蘇蘇州一家工廠的工程師;李文娟英語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,在天津從事英語教學工作。

    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,但他們內(nèi)心始終記著24年前這份來自陌生人的愛和善意,“每次家人聚在一起總會提到‘希望’,我們想見他,給他深深鞠一個躬,當面表達感謝。”

    今年國慶節(jié)期間,三兄妹在老家相聚,商議起尋找“希望”的事宜。除了匯款單落款處的“希望”,他們還依稀記得匯款人地址為“濟南市歷山北路”,20多年過去了,僅憑如此模糊的信息尋找一位匿名匯款人,無異于大海撈針。

    不久前,李文娟專門去了一趟菏澤市郵政局,請求工作人員幫忙尋找當年的匯款單存根。一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忙活了1個多小時,最終也沒能找到。

    后來,他們找到了家鄉(xiāng)的媒體《齊魯晚報》,試圖通過媒體的力量,擴大尋找“希望”的聲量。通過報道,來自四面八方的好心人參與到尋找“希望”的行動中:濟南、菏澤兩地郵局聯(lián)動,努力從海量檔案中尋找匯票;李國祥的母校菏澤市何樓鄉(xiāng)第二中學(現(xiàn)菏澤市牡丹區(qū)東方紅初級中學)也立刻行動起來,找到李國祥當年的老師,積極尋找相關線索……

    “一邊是善意,一邊是感恩。”“當年當?shù)厥欠裼蓄愃葡Mこ痰男袆?可以從這方面入手。”一條又一條線索匯聚到一起,一場網(wǎng)上網(wǎng)下的愛心接力正在進行。

    “希望”找到了

    12月10日,《齊魯晚報》記者杜春娜給李文娟打來電話。“是不是找到‘希望’了?”電話這頭,李文娟激動得有些哽咽。

    原來,山東外事職業(yè)大學的工作人員孔凡磊看到報道后,與媒體取得了聯(lián)系。“我們這里有當年的匯款單。”孔凡磊說,收據(jù)上的匯款人姓名、地址與報道中提供的線索完全相同。記者看到,票據(jù)背面附著日期,還有手寫簽名:孫承武。

    孫承武是誰?“他是我們學校的校長!”孔凡磊回答。

    “如果不是這次他們尋找,我都忘記當年的捐款了,這只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。”聯(lián)系到孫承武后,他向《工人日報》記者回憶了當年的情景:在2000年的一次培訓中,他聽同期學員說起菏澤有三兄妹學習成績很好,但家境困難,“我就要了他們的地址和姓名,正式開始資助”。

    “希望”終于找到了。“孩子和教育是國家的希望。”孫承武告訴記者,這就是他在匯款單上留名“希望”的原因。

    濟南歷山北路2號,這是24年前匯款發(fā)出的地址,如今成了他們重逢的坐標。12月15日那天,孫承武早早便在濟南市歷山北路2號——山東外事職業(yè)大學教學樓門口等著李文娟、李萍娟姐妹。

    見面后,李文娟眼里噙著淚,“孫老師,謝謝,您當年資助的孩子長大了。”孫承武欣慰地說,“你們成才了,就是這筆錢最大的意義。24年前匯款時,不曾想到這微不足道的資助,能產(chǎn)生這么大的能量。”

    李文娟拿出精心包好的現(xiàn)金,鄭重地遞給孫承武,這是當年“希望”捐助的金額。“你們帶過來我就收下了,但我再轉(zhuǎn)交給你們,委托你們把這些錢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,讓這份匿名的‘希望’繼續(xù)傳遞下去。”孫承武說。

    愛,繼續(xù)流轉(zhuǎn)。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一直關注著這段“施恩與報恩”的故事,現(xiàn)場為孫承武和李家三兄妹送上了證書和1萬元獎金。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,要把捐助的錢及這筆獎金作為愛心基金一起捐贈出去,把這份心意繼續(xù)傳遞給有需要的人。

    關鍵詞:


    [責任編輯:ruirui]





    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 

    中國焦點信息網(wǎng)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