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痙攣是指大量出汗后出現短暫、間歇發(fā)作的肌痙攣,伴有收縮痛,多見于四肢肌肉、咀嚼肌及腹肌,尤以腓腸肌為著,呈對稱性,體溫一般正常。
熱衰竭是指出現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,如多汗、皮膚濕冷、面色蒼白、惡心、頭暈、心率明顯增加、低血壓、少尿,可伴有眩暈、暈厥,體溫常升高但不超過40℃,部分患者早期僅出現體溫升高。
(資料圖)
熱射病是指出現以體溫明顯增高及意識障礙為主的臨床表現,表現為皮膚干熱、無汗、譫妄、昏迷等,可伴有全身性癲癇樣發(fā)作、橫紋肌溶解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,體溫高達40℃及以上。
高溫熱浪健康防護的重點人群,主要包括敏感人群,如兒童、孕婦、老年人等人群;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,如循環(huán)系統疾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、精神與行為障礙、腎臟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;戶外作業(yè)人員,如農民、建筑工人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、快遞員等人員。
針對一般人群,疾病預防專家提出了一些防護建議。
保持室內環(huán)境涼爽。室內溫度較高時,可以使用降溫設備降低環(huán)境溫度;夜間和清晨時段可通過開窗通風降低溫度。
減少室外高溫暴露。盡量避免室外體力活動和戶外運動,如必須外出,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,宜在陰涼處活動,避免過度的體力消耗。外出注意防曬。
準備防暑降溫藥品。將防暑降溫藥品妥善儲存,身體不適時服用 (以藥品說明為準);若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或長期服用多種藥物,應咨詢醫(yī)生。
注意調節(jié)飲食。及時飲水,準備防暑降溫飲品,適量冷飲,避免飲用含酒精、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飲品;少食多餐,飲食要清淡易消化。
關注體溫變化。及時測量體溫,體溫異常時可使用冷水、冰塊、冰袋、冰毛巾等降溫用品,對皮膚、衣服或頸后進行物理降溫,條件允許時沐浴、沖涼。
關注不適癥狀。外出隨身攜帶解暑藥品,一旦出現中暑,可用所帶藥品緩解癥狀。若出現頭暈、頭痛、乏力、口渴、多汗、心悸、面色潮紅、皮膚灼熱、體溫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癥狀,應及時尋求幫助,盡快轉移到陰涼處休息,并測量體溫,補充水分;若出現肌肉痙攣,應立即在陰涼處休息,并適當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品;若不適癥狀持續(xù)存在,應及時就醫(yī)。
癥狀嚴重即刻就醫(yī)。若出現皮膚灼熱、意識模糊、激動、言語不清、易怒、謔妄、抽搐或昏迷,即刻就醫(yī)或呼叫救護車,同時立即在陰涼處休息,將降溫用品放在頸部、腋窩和腹股溝進行降溫,并測量體溫,保持通風。
作者:記者 吳啟珍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系我們
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