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在线人成|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|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|精品福利日韩欧美综合天天网

    <strike id="msocu"><fieldset id="msocu"></fieldset></strike>
  • <th id="msocu"></th>
    <table id="msocu"></table>
  • <butt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button><option id="msocu"><dd id="msocu"></dd></option>
  • <wbr id="msocu"></wbr>
  • <pre id="msocu"></pre>
    您當前的位置 :熱點 >
    六盤山下“石榴紅”
    2024-08-19 13:21:23   來源:農民日報  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

    8月,“塞上江南”天高云淡,第一場秋風輕輕拂過六盤山東麓,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固原市各族群眾在秋意中,共享著時和年豐的美好生活。

    日前,記者隨“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”主題宣傳采訪團走進固原各地,進鄉(xiāng)村、訪社區(qū)、入校園,深入采訪近年來固原市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,促進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凝心聚力謀發(fā)展、團結奮斗共富裕的生動實踐。

    早熟馬鈴薯 “挖”出致富路

    秋天是一般農作物收獲的季節(jié),然而在固原市西吉縣,馬鈴薯種植戶卻在幾個月前提早迎來了豐收。西吉是國家區(qū)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,享有“中國馬鈴薯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。在西吉縣馬蓮鄉(xiāng)馬蓮村,早熟馬鈴薯已形成獨特的品牌效益,影響力輻射周邊地區(qū),帶動各族群眾共同增收致富。

    生長周期短、上市時間早,是馬蓮鄉(xiāng)馬鈴薯的優(yōu)勢。農戶種植早熟馬鈴薯,比普通品種提前3個多月上市,每棚產量達1800公斤以上。“早熟馬鈴薯是我們的優(yōu)勢產業(yè),6月初就可以上市,提前搶占了市場。”馬蓮鄉(xiāng)黨委書記張志高說。

    馬鈴薯的早熟特點,讓當地政府與群眾共同“挖”出了致富新路徑。2022年以來,馬蓮鄉(xiāng)實施了日光大拱棚以工代賑項目,總投資990多萬元,規(guī)劃總占地面積18余萬平方米,建成日光拱棚260座。項目建成后,拱棚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運行管理,農戶自主經營,合作社為拱棚設施購買產業(yè)保險、提供技術服務。

    項目實施后,承包農戶可在頭茬馬鈴薯收獲后,自主種植第二茬、第三茬蔬菜,通過多茬種植的方式,平均每棚年創(chuàng)收2萬元以上。“我們馬鈴薯上市早,能賣到一斤5塊錢。”種植戶蘇發(fā)強告訴記者,“收獲后再種些生長周期短的蔬菜,現在地里種的是辣椒、油麥菜和甜玉米。”

    除早熟外,塊大質優(yōu)、口感獨特、營養(yǎng)成分高的特性讓馬蓮鄉(xiāng)馬鈴薯聞名于周邊地區(qū)。張志高告訴記者,馬蓮鄉(xiāng)種植的馬鈴薯上市后幾乎全部銷往周邊地區(qū),一個月便可銷完。“以前家里窮得很,有一年我兄弟考上了大學,父親要把糧食全部改種成胡麻湊學費。”蘇發(fā)強笑著說,“現在種馬鈴薯日子好過了。”

    如今,馬鈴薯產業(yè)效益已輻射帶動周邊更多鄉(xiāng)鎮(zhèn)共同發(fā)展。2023年,西吉縣以新營、紅耀、吉強、火石寨、田坪、馬蓮6鄉(xiāng)鎮(zhèn)為主,帶動全縣種植馬鈴薯54.2萬畝,單產1560公斤,總產84.5萬噸,實現產業(yè)總值17.7億元,人均馬鈴薯產業(yè)純收入1890元。

    “五融”工作法 建好幸福居

    固原市彭陽縣白陽鎮(zhèn)茹河街社區(qū)是縣內“十三五”勞務移民規(guī)模最大、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區(qū),有常住人口1.37萬人,脫貧戶占轄區(qū)居民總數的24.2%。對搬遷到社區(qū)的各族群眾來說,新舊生活習慣的差異、情感的難轉變和對就業(yè)渠道的不熟悉等成為融入新生活的難題。

    “例如移民群眾以前在農村生活,沒有物業(yè)費、暖氣費的概念。我們做社區(qū)工作就要多了解群眾的心聲,幫助他們從各方面融入。”茹河街社區(qū)黨支部書記吳天德說,他們在社區(qū)工作中摸索形成了身份、職業(yè)、習慣、思維和情感“五融”工作法,想方設法讓移民群眾搬得出、穩(wěn)得住、能致富。

    為解決移民群眾就業(yè)渠道少、門路窄的難題,社區(qū)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就業(yè)幫扶車間,帶領各族群眾進車間、穩(wěn)就業(yè)、促增收。“社區(qū)與2022年引進的廈門泉祥包袋制品有限公司,為移民群眾提供了穩(wěn)定的就業(yè)機會。”吳天德說,“目前吸納100余人就近務工,也為‘寶媽’們提供了時間較為靈活的工作,員工月平均工資在2400元左右。”

    “噠噠噠……”走進社區(qū)就業(yè)幫扶車間,縫紉機工作的聲音不絕于耳,員工們正熟練地操作機器為背包鎖邊、裝拉鏈。“我之前就是老農民啊!”員工張興玲自豪地說,“現在孩子也看了,老人也照顧了,每個月能拿到四五千塊錢,多勞多得,特別開心。”

    近年來,茹河街社區(qū)堅持服務群眾理念,運用“五融”工作法做好產業(yè)融入、就業(yè)融入、社會融入3件事,累計幫助300余名移民群眾就近上崗,落實轉移就業(yè)960人,以產業(yè)發(fā)展為紐帶,推動各族群眾在幸福生活中廣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。

    “行走的思政課” 凝聚團結情

    “學校持續(xù)29年‘行走的思政課’,每次往返54公里的紅色之旅,使各族學生深刻體驗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,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,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得來的。”固原市第二中學校長何成江說。

    早在1995年,固原市第二中學原校長韓宏帶領老師們設計了徒步108里山路到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英烈的綜合實踐活動。那時,學校還和當地村屬小學“一對一”結對子,與當地學校共同完成實踐體驗教學,并由周邊村子的學生邀請學校師生在自家居住。

    “1995年上初二時走過一遍,那時候自己帶著干糧,路上全都是砂石,同學們都穿的布鞋,走一趟腳底全都磨出泡。”回憶起學生時代這堂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張紅梅感到受益終生,“畢業(yè)后到母校任教,就是受了這堂‘思政課’的影響。今年是我任教第23年,徒步前往任山河的路已經走過7次了。”

    在何成江看來,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,引導學生在徒步行進中用腳步丈量革命道路的艱辛,將民族團結之情根植在內心深處,“每次看到歸來后學生們帶著思考與感悟書寫的文章,作為教育者、作為他們的引路人,我很欣慰。”

    “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‘不拋棄不放棄’,中間有一段路特別艱辛,當時感覺前途渺茫,全靠大家相互激勵、相互幫助,最終一起走了下來。”高二學生蘭玉卓說,參加了這堂“行走的思政課”后,才更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先烈的偉大,“我們現在走這段路程都這么不容易,他們走的時候不知要比我們難上多少倍。”

    如今,這堂“行走的思政課”已成為固原市實施青少年學生夯基育苗工程的重要載體和內容,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,在各族學生內心深處培育“團結花”、厚植“中華魂”。

    關鍵詞:


    [責任編輯:ruirui]





    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系我們
     

   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